“救命!有虫子爬进我耳朵里了!”近日全民配资,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走廊里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和惊恐的呼救声,一名60多岁的女子扯着左耳,惊慌失措地冲进耳鼻喉头颈外科诊室。
医生立即上前查看,只见该女子左耳耳道渗出少量鲜红色血液,由于肉眼难以窥清内部状况,医生马上进行耳内镜检查。
屏幕上,一条长约4厘米的黑褐色条状活动物赫然显现——竟是一只蜈蚣!在耳内镜的精准引导下,医生小心翼翼地用耳镊将蜈蚣夹出,女子脱离险境。
“每到夏季全民配资,我们科室接诊的虫子入耳病例就会明显增多。”该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李株坚介绍道,“从国内的相关报道数据来看,蟑螂入耳的情况最为常见,占所有虫子入耳案例的70%以上;蚊子入耳的比例约为11%;像蜈蚣这类虫子入耳的情况相对少见,一旦发生,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为何夏季成为虫子入耳高发期?李株坚解释说,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不仅为蟑螂、蚊虫等昆虫提供了绝佳的繁殖温床,还让它们的活力增强。当昆虫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也随之增多,误入耳朵的概率大大提升。
那么,昆虫为何偏偏对我们的耳朵“情有独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昆虫天生就喜欢阴暗、温暖又潮湿的环境,而我们的耳道简直就是为它们‘量身定制’的舒适小窝。耳道内常年处于封闭状态,温度适宜,再加上偶尔分泌的耵聍(耳屎)会让环境略显湿润,这样的条件对昆虫来说极具吸引力,所以才容易出现昆虫误入的情况。”李株坚说。
当昆虫钻进耳朵,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惊慌失措地拍打耳朵或者用尖锐物品去掏挖。“这些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李株坚指出,“拍打耳朵会让虫子受到惊吓,它很可能会拼命往外耳道深部钻,甚至用口器撕咬耳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而使用棉签、挖耳勺等物品清理,不仅难以取出虫子,还可能把虫子推向更深处,一不小心就会损伤耳道皮肤,甚至戳破鼓膜,影响听力。而试图通过剧烈晃动头部把虫子赶出来的方式同样不可取,不仅效果甚微,还可能导致虫子在耳道内挣扎,加重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不要过度紧张,因为情绪稳定才能更好地应对。可以先尝试缓慢将耳道口向下,轻轻拉开耳郭,给虫子留出“逃生通道”,静静观察一会儿,说不定小虫子就会自己掉出来或爬出来。如果这个方法不奏效,可以往耳道内滴入植物油。“植物油具有黏性,能够将虫子包裹住,黏附在耳道壁上,让它失去活动能力。”李株坚进一步介绍,“等到感觉耳内没有虫子活动,基本可以确定虫子已经窒息死亡。这时再将耳道口向下,让植物油流出。一般来说,体型较小的虫子会随着油流出来,如果是较大的虫子,还是要尽快前往医院,交给专科医生处理。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用生理盐水或瓶装水代替植物油进行浸泡冲洗。”
李株坚还分享了一个预防妙招:“在家里,我们千万不要在卧室,尤其是床上吃东西或堆放食品,残留的食物残渣和气味会吸引昆虫。厨余垃圾、甜饮料残留也要及时清理,变质的蔬菜、水果更是要第一时间扔掉;经常开窗通风,特别是就餐后,让清新的空气吹走室内的异味,减少对昆虫的吸引;如果家里养了花草全民配资,要及时给花瓶换水,防止形成蚊虫滋生的‘小池塘’。在户外,野营露宿时一定要使用帐篷,条件允许的话,在帐篷周围和表面喷洒驱蚊液、杀虫剂;睡觉时戴上耳塞,给耳朵加上一层‘防护盾’,全方位守护耳部安全。”
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